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音乐学家在谈论什么
马勒1909年在意大利Fischlein山谷
古斯塔夫•马勒 (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德奥作曲家、指挥家。他是继勃拉姆斯与布鲁克纳之后延续并改革德奥交响乐传统的带头人,也是将声乐与器乐的结合发挥到极致的音乐大师。马勒出生于波西米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后来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在维也纳期间结识了胡戈•沃尔夫与布鲁克纳。在他的创作生涯中,马勒成为了瓦格纳的拥护者,但同时也十分尊敬作为前辈的勃拉姆斯。
借用马勒自己的话来说,创作一部交响乐即“创造一个世界”。这里的“世界”包罗万象,它既可以是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也可以是作曲家丰富跌宕的内心世界。马勒一生参与了多次跨界—他身兼指挥家与作曲家两职,面对以都市居民为主的观众群体时能够将奥地利乡村文化融入所谓的高雅艺术,作为德奥音乐家又能在美洲大陆上功成名就。
马勒的音乐留给后世诸多思考: 如何定义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界限? 音乐家的朋友圈是否有边界? 流派、风格、国籍、文化身份、宗教信仰…… 这些话题是否为理解作曲家的作品提供了某种思路? 抑或只是后人的标签? 近年来,音乐学家们对于马勒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角度与进展。在马勒逝世110周年之际,我们将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 (RILM) 数据库所收录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
奥地利Bad Ischl 小镇,马勒创作第二交响曲时住的房间,保留了他当时用的钢琴和家具。刘心童摄于2014年6月
1. 马勒复兴 (The Mahler revival)
作者: Zychowicz, James L.
类别: 文集论文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英国
来源: Mahler in contex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51-257
时间: 2021
马勒复兴应当被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发展,而不是自成一体的单独事件,这样便可解释马勒在大众中知名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例如,随着20世纪60年代录音技术的进步,跟78转唱片时期相比,以长篇幅著称的马勒交响曲能够以更少量的唱片录制。唱片生产技术的精进还更加细致地展现了马勒作品演出时的细节。另一方面,伯恩斯坦对马勒的作品大力推崇,并将其称为欧洲世纪末文化翘楚,这使得马勒作为作曲家的成就更加广为流传。同时,音乐学家为马勒撰写的传记以及对其作品的整理、编辑与出版为他在西方正典 (canon) 中保留了一席之地。
2. 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景观
(Gustav Mahler’s symphonic landscapes)
作者: Peattie, Thomas
类别: 专著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英国
来源: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时间: 2015
相比于马勒对重建德奥交响乐传统的高调呼吁,他的作曲与指挥这两项事业之间的关联并未得到重视。事实上,马勒对于交响曲这一体裁的贡献,恰好来源于他长期以来积极参与的德奥“世纪末” (fin-de-siècle) 音乐、戏剧的创作与表演以及关于大众审美的探讨。马勒被景观性、流动性和戏剧性等新的艺术理念所吸引,对交响乐的创新与改革态度颇为激进,尤其是对于交响乐的呈现方式以及音乐内涵的秩序有着独到的见解。马勒交响曲中体现的音乐的章节性与叙事性形成鲜明对立,这二者之间的张力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独特的戏剧性。
3. 古斯塔夫·马勒与精神属性: 马勒的隐秘及公开生平、作品与当代史研究 (Gustav Mahler und die Spiritualität: Studien zur inneren und äußeren Biographie, zum Schaffen und zur Zeitgeschichte)
主编:Odefey, Alexander
类别: 会议论文合集
语言:德语
出版地:德国
来源: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时间:2016
马勒是一位精力极其旺盛的艺术家。作为交响乐团指挥,他的职业生涯大多在高强度的排练和演出中度过。作为公众人物,他的外部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同时,作为艺术家,他的精神世界也同样复杂,包含了文学、宗教、广义的意识形态、美学问题等等。除了对马勒精神世界的探讨,马勒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之间的来往也值得关注,尤其是几乎与他同龄的爱德华·埃尔加,以及他的后辈埃里希·科恩戈尔德。本书是2015年在汉堡举行的一次会议的论文集。
4. 马勒与现代主义 (Mahler and modernism)
作者: McCoy, Marilyn L.
类别: 文集论文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英国
来源: Mahler in contex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47-153
时间: 2021
马勒的第二、第四、第七交响曲以及《大地之歌》的创作手法展示了他对于现代主义的多重理解。马勒为实现每部作品的现代性而创造的作曲技巧表明,他不仅发展了过去音乐中与其相近的想法,并且在同代人的早期现代主义审美趣味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5. 第八:1910年的马勒与世界
(The eighth: Mahler and the world in 1910)
作者: Johnson, Stephen
类别: 专著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美国
来源: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时间: 2020
1910年9月12日,马勒第八交响曲的世界首演带来了作曲家一生都渴望的艺术突破。慕尼黑新节日音乐厅连续两晚座无虚席,演出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欧洲皇室成员以及托马斯·曼、勋伯格等文艺名流出席了音乐会。在场的还有马勒的妻子阿尔玛·马勒与她的情人,建筑家瓦尔特·格罗佩斯。这场婚外情的曝光,加上马勒自身的心脏病以及丧女之痛,成为了一年后马勒早逝的主要原因。第八交响曲从排练到首演的一周之内台前幕后的各种插曲展现了马勒作为指挥家与作曲家的繁忙生活、他对文艺与哲学的兴趣以及他的职业社交与私人情感。这部以音乐家本人为中心的微观史折射出了二十世纪初的政治生态与大众审美。
6. 古斯塔夫·马勒在以色列: 第四故乡?
(On Gustav Mahler’s reception in Israel: The fourth homeland?)
作者: Kreinin, Yulia
类别: 期刊论文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以色列
来源: Min-ad: Israel studies in musicology online, 16, pp. 58-72
时间: 2019
马勒的音乐在世界各地演出时经常引起不同的反响,以色列也不例外。从20世纪30年代 (以色列建国之前) 到50年代期间,马勒的作品曾多次在以色列演出并引起有关意识形态的讨论。对马勒作品的意见反映了在不断发展的“应许之地”关于犹太人身份本质的争论。尽管对马勒在犹太-以色列文化谱系中的地位存在分歧,但他的第二交响曲还是在三个关键时刻上演,分别是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1967年的六日战争之后以及1988年以色列建国四十周年期间。2007年1月22日,以马勒命名的市民广场在特拉维夫落成,以此纪念这位有犹太血统的欧洲作曲家。由此,继奥地利、德国与捷克之后,马勒又多了一个故乡。
7. 阿隆·科普兰与古斯塔夫·马勒的美国遗产 (Aaron Copland and the American legacy of Gustav Mahler)
作者: Mugmon, Matthew
类别: 专著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美国
来源: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时间: 2019
长久以来,科普兰被视为“美国风格”的代表人物,是脱离欧洲的旧传统而形成新风格的先驱。然而,他却被马勒的音乐所吸引。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马勒的交响乐和艺术歌曲一直吸引和挑战着美国观众。科普兰与马勒之间的关联涉及多个方面。马勒不仅启发了科普兰个人风格的创新,而且也对美国20世纪本土交响乐的创作与传播产生了长期影响。科普兰深受马勒启发,将晚期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这种承上启下为美国20世纪的音乐创作勾勒了愿景。科普兰的职业生涯也深受马勒鼓舞,从单一的作曲家发展成为集作曲家、乐评人、教师和意见领袖为一体的音乐人。科普兰也将自己的犹太身份作为他和马勒之间的特殊连结,这种文化认同后来也成为科普兰与伯恩斯坦、布朗热与库赛维斯基等犹太裔音乐家之间的纽带。
前言、编译:刘心童 (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学博士候选人,RILM实习生)
编辑:穆谦
延伸阅读
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简称 RILM)位于纽约,是一家为音乐研究者提供数字文献和检索工具的非营利机构。更多信息请见rilm.org。